分類
學校文章

動、不動的學習

動、不動的學習




撰文: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在社會資源貧乏的情況下,兒童沒有甚麼好玩或好看的事物;但當眼前的物件沒有任何細微的變化,也沒有詳細的語言或文字的指示,兒童卻能自己觀察眼前與之前看見的異同,或眼前與其他見過事物的聯想,更嘗試使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所見所聞,這就是主動的學習,除了腦袋的學習外,心理素質也會不自覺地提高了。


現代科技不斷進步,大家只要安坐在家中,便可透過電視或手機瞬間遊歷世界;究竟看電視或網路資訊是否需要很專心呢?原來能觀看視頻訊息,並不一定代表兒童很專心學習,因為這是被動學習的類別,需要眼前有色彩繽紛的訊息,還需要有持續的語言旁白,可能缺少其中一個環節都會變得不專心。


縱使現今學生仍然需要在課室學習,但在目前信息科技的協助下,似乎可以讓學生無遠弗屆地,看到遠方的情境,可惜當中仍有不足之處;他們需要親歷其境,置身其中,才會有更全面的體會及學習,現今的學習需要更多感官管道的參與,才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究竟有沒有其他選擇呢?


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的,但資源卻是有限的,是否可以無止境地以多感官刺激學習呢?大家是否需要停一停,想一想為甚麼越來越多人提出素食,或星期一素食一天;也有些人建議反璞歸真去過一些原始的生活呢?學習活動及安排可能需要有類似的行動,才能讓兒童領會學習的真諦,感受學習過程中的原汁原味!



要達到這個逆轉的狀態,需要家長及教師的引導,才可以改變這個時代的潮流及習慣;現在有一些建議的活動可供家長及教師參考,如:嘗試關掉電視機的聲量,讓他們感受有如聾人一樣,只能用眼看而未能用耳聽地吸引訊息;也可以用布遮蓋電視機的畫面,使他們有如聽收音機,只能從別人的說話想像出當時的情景,在缺乏視覺協助下仍能掌握劇情,又例如將一些食物放在三隻杯的其中一隻,要求他們以嗅覺聞出食物在那一隻杯內,是很多的動感學習。


家長及教師在教學中做出一些小動作,當中可能產生一些不明朗的因素,使他們卻步,但同時亦會使他們產生更多的好奇心,經引導下可以有更大的學習動力,由動心及動腦開始,再帶動他們自己追尋自己想聽及想看的事物,成為主動積極的學習者!


分類
學校文章

要愛孩子 先要愛自己 3招教你保持最佳心理狀態

要愛孩子 先要愛自己 3招教你保持最佳心理狀態

撰文: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李慧芝


父母也是人,所以都會有情緒低落或身心疲憊的時候。父母對自在現今的社會,父母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確實不容易。筆者曾經接觸過很多家長,發現大部分父母所面對的困難,並非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也並非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孩子,而是難以在孩子出現狀況時,仍能保持對孩子的信任和樂觀的態度。很多時候,父母擔心孩子的問題會持續和惡化,因而變得愈加焦急,並重複以無效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問題。


那麼,父母該如何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況,面對管教子女的壓力和挑戰呢?以下幾點可供父母參考:


1. 對自己的壓力指數更敏感

己精神狀態敏感的目的,在於提醒自己,要先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因為當父母在高度壓力的狀態下,難以有效地敏感和回應孩子的需要。反之,不適當的回應有可能會傷害孩子及破壞親子關係。


2. 善用資源,紓緩壓力

當父母感到有壓力時,應該盡量發掘和善用自己內在和外在的資源,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找家人或朋友傾訴、做一些能令自己放鬆的事情、找一些正向的思想和信念鼓勵自己等。目的在於令自己得到適當的休息,暫時紓緩壓力。


3. 轉念,反思

假如父母的壓力持續及增加,便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有時候,這些壓力不止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父母的自我價值、世界觀及對事物的看法,都會影響我們如何做父母。例如有些父母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未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結果不斷催促子女學習或參加活動,甚至當孩子出現壓力和負面情緒時,這些父母也無法有彈性地回應子女的需要。假如父母能意識及照顧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便能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至下一代。


因此,父母愛孩子,也得要先愛自己。只有父母健康快樂,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分類
學校文章

幼兒發脾氣點算好?6招助幼兒控制情緒

幼兒發脾氣點算好? 6招助幼兒控制情緒。


撰文: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心理諮詢師程衛強先生


「喜怒哀樂」 是每個人都有情緒,幼兒也不例外。疫情下,父母在家工作,長時間與子女相處,自然也會面對幼兒發脾氣的一刻。我們要明白孩子能夠表達憤怒的情緒,對孩子發展自主性極為重要。當孩子踏入幼兒期時(約 2 至 3 歲),當中的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 正是「自主性發展」和「羞恥及懷疑」(Autonomy vs. Shame & Doubt)。我們應該處理的,是孩子因情緒而作出的行為,而非禁止、甚至否定孩子的情緒。要協助幼兒控制情緒,可參考以下六招。


模仿父母表達憤怒


另外,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不但幼兒發脾氣,父母也有。當孩子嘗試表達其憤怒的情緒時,他們會以父母為一個模仿的對象。當父母對孩子憤怒,或父母之間爭吵等,孩子會以此等行為作為表達及控制情緒的重要參考(Bandura, 1977)。父母之間的爭吵、惡意嘲諷、甚至暴力,都會提升孩子對憤怒的敏感性,並干擾了孩子的正常發展(Cummings, Pellegrini, Notarius, & Cummings, 1989)。因此,想減少幼兒發脾氣幼兒控制情緒,協助父母得先留意自己的相處之道。


見招拆招 6招助幼兒掌控情緒


還有甚麼方法可以協助幼兒控制情緒和減少憤怒的強度呢?Berkowitz 及 Thompson 有以下建議(Berkowitz, 1973; Thompson, 1990):



  1. 忽略有冒犯性的行為:
    幼兒發脾氣的行為目的是希望得到某樣特定物件(如玩具),父母不應因為孩子的行為而給予滿足,也不需要因其行為而給予責罰,只需要不作回應便可以了。


  1. 情緒角的使用:
    在家中設一安靜、沒有任何刺激或吸引的地方,作為讓孩子安靜的區域,當幼兒發脾氣,或作出不恰當行為後,可以安排孩子在情緒角安靜一下。這未必等如責備,而是讓孩子的情緒可以舒緩,情況就如便急需要上廁所一樣,這只是一個正常的需要。如果運用恰當,當孩子日後有情緒時,可能自然的就會跑到情緒角去舒緩一下,有助幼兒控制情緒


  1. 喚醒與憤怒不相容的情緒,特別如對受害者的同情心;


  1. 減少接觸可能會觸動幼兒發脾氣的情況或事物:當孩子未完全建立一個自我控制的能力前,減少幼兒發脾氣的機會,也即等同減少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



  1. 解釋其行為的後果;


  1. 審視引起幼兒發脾氣的起因。


(Development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pp. 197)



上述的方案,針對不同的情況,如孩子因憤怒而對他人作出暴力行為,父母可以專注於解釋後果及喚起其對受害者的同情心;如因想得到某物件而發脾氣,父母可以忽略他的負面行為等等。


其次,上述的方案可以組合使用,例如當孩子在情緒平復了,父母可以再向他解釋後果。最後,當然要視乎孩子的能力而選擇處理方案,舉例說,孩子還未會說話,你卻花上 10 分鐘向他解釋後果,似乎只會增加相方之間的衝突。


當父母決定了每一個情況的應對策略後,最重要的是一致性。簡單而言,一致性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其一,同樣的行為都會使用同樣的方案,不會這次使用忽略策略,下次卻使用責罵,容易令孩子混淆。其次,每一名照顧者都會使用同樣的方案,從而加強向孩子表明「這行為是不恰當的」這個訊息。


分類
學校文章

健康護脊運動 大人小朋友都適合

健康護脊運動 大人小朋友都適合


撰文:Dr. Kong專業團隊註冊物理治療師方偉筠


家長要避免子女養成以下不良的姿勢,影響脊部發展:


當小朋友做功課時,應該避免側向一邊坐,因為這種姿勢容易令脊部左右用力不平均,引起脊柱側彎等脊部問題;同時亦應該保持頸部腰部挺直。



當小朋友使用電腦時,頸部亦不應過於向前傾看顯示屏,因為這樣會容易令頸部勞損。家長亦應提醒小朋友保持頸部及背部垂直,並選擇可調校高度和配備椅背及扶手的椅子,以承托背部手和手腕。另外,顯示屏亦需要置於不高於眼睛的位置。每使用電腦 30 分鐘,就應該作適量的休息。


當搬運地上重物時,應該避免向前彎腰搬運地上的物件。首先,作半蹲姿勢,須保持腰部挺直。然後,雙手拿著重物,使重物盡量靠近身體。最後,用大腿肌肉站起,腰部保持挺直。


伸展頸部運動 

功能:有助紓緩頸部肌肉之緊張

步驟:首先,頭部轉向左右兩邊,各維持 10 秒。

   然後,頭部向上下方向望,各維持 10 秒。

   接著,頭部側向左右兩邊,各維持 10 秒。

   整套動作每天重複 10 次。


伸展膞頭運動

功能:有助紓緩肩膞肌肉緊張

步驟:手放肩膞,手肘向前後方向各轉動 10 次。



伸展胸肌

功能:有助伸張胸前肌肉,改善寒背

步驟:緊握雙手在背後,盡量提高雙手,維持 10 秒。每天重複動作 10 次。



伸展腰背肌肉

功能:有助紓緩腰背肌肉緊張

步驟:首先雙手放在膝頭,然後向前彎腰,維持 10 秒,再慢慢回復站立姿勢。

   雙手撐腰,再向後彎腰,維持 10 秒,慢慢回復站立姿勢。

 整套動作每天重複 10 次。


伸展體側肌

功能:有助紓緩腰部體側肌緊張

步驟:首先雙手撐腰,腰部轉向左右兩邊,慢慢回復站立撐腰姿勢。

   每一個方向維持 10 秒。

  然後,舉起左手向右彎,維持 10 秒,再慢慢回復站立撐腰姿勢。

  舉起右手向左彎,維持 10 秒,慢慢回復站立撐腰姿勢。

  整套動作每天重複 10 次。

分類
學校文章

暑假空白的日子

暑假空白的日子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林何佩儀


不少父母都努力地把孩子的暑假安排得滿滿的,因為在父母眼中,暑假的時間若不學習就是荒廢光陰。而參加補習班、興趣班和夏令營,甚至出國遊學,都成為了例行公事。但一個沒有補習,也沒有才藝訓練的暑假,不知道是甚麼樣子呢?父母可以讓孩子們有一個真‧暑假嗎?


誰說給孩子一個不補習、不參加密密麻麻的課程的暑期,就一定少了學習的機會呢?《The Over-Scheduled Child》作者、美國學者羅森菲爾德 (Alvin Rosenfeld)就曾指出,給孩子保留足夠的空白時間,反而令他們有空間及機會找到及發展個人興趣。而許多重大的理論,也多半誕生在有機會空白的歲月,例如:愛因斯坦大學畢業後無業,於是只好到專利局工作。工作就是整理奇怪發明的文件。他利用這段空白的時間不斷思考,終於發現了劃時代的觀點:相對論。又例如牛頓,由於當時倫敦黑死病大流行,所以他有整一年的時間在郊外避難,天天不找事做,躺在草坪上縱情思考。就是這樣,他看到了一顆蘋果從樹上掉下來。要是他一直在大都市倫敦,就看不到蘋果落下的瞬間!



因此,在暑假中留下空白的日子,孩子的思考模式才會突出,而當行程塞得滿滿時,有再好的頭腦也是枉然。請留一些時間給孩子,讓他自主分配他的時間,鼓勵他們在長長的空白與緩慢地思考和經驗人生,更不妨燃燒時間做點傻事。在這兩個月內,至少要向兩個親人說 30 次的「我愛你」,並每天給這兩個親人擁抱一次、連續3天不使用智能手機、聽一場音樂會或看一賽球賽。走到沙灘草地盡情玩、盡情跑、盡情叫一次,主動關心需要被關心的人,例如探訪附近的獨居長者、寫一封信鼓勵好久不見的同學或者家中的長輩等等。


讓我們的孩子體會不同的生活型態,過一個充實但不繁忙的暑假吧!

分類
學校文章

別讓孩子成為夫妻間的「第三者」

別讓孩子成為夫妻間的「第三者」


撰文:Aunty Anne 爸媽加油站


男女相遇、相知、相愛,然後共諧連理,組織屬於自己的家庭。夫妻承諾無論順逆都會一生愛護尊重對方,夫妻關係順理成章成為家庭的支柱,它是這個家庭的一切,是家庭的初心!


孩子的來臨,完美了家庭的組織,同時亦令情況變得繁複:由單一的夫妻二人關係,衍生出父母、父子和母子關係,若祖父母輩參與照顧,則如此類推。面對孩子的福祉,大家各有意見和立場,要磨合絕對不簡單。


大家只要細心想想便會明白,夫妻和父母雖然是同樣的兩個人,但這兩重身份其實是有著不同的需要和考量。幼兒的加入令夫妻二人戰戰兢兢地揹起父母這身份,雖然辛勞卻是甜蜜滿溢滿。幼兒嬌弱無力,父母親當然要加倍保護和疼愛,全神貫注地把焦點放在幼兒身上,這段時間無可避免地忽略了伴侶、甚至自己的需要,亦可以理解。


可是,父母在嬰幼兒時期撒出的全天候保護網,没有隨著孩子長大而適時退場,放手讓孩子闖蕩自己的人生路。現代家庭把孩子奉若神明,主宰著家庭的運作,父母的角色大大掩蓋了夫妻關係,夫妻從對方身上再也得不到期望以內的諒解和感激,關係漸漸轉淡,甚至越走越遠。夫妻關係轉差,第三者竟然是自己的孩子,實在諷刺。


更糟糕的是,和諧的家庭關係其實是孩子健康、快樂、正面成長的最重要元素。面對父母的不協調,孩子常常被捲進這股漩渦之中,為父母親平衡關係,分擔了不該屬於他們的情緒。孩子不懂得如何處理和釋放的這些憂慮,他們的情緒和行為都會出現問題,但父母卻只管叫孩子努力讀書,認為這是孩子的責任。孩子卻終日擔憂家不成家了,讀書又有何用!這正是現代家庭問題的寫照。



「親子更要親夫妻」,是為了貫徹地執行當日建構家庭時相知相愛的初衷。要知道孩子只是家庭的過客,終有一天要離巢,建立屬於自己的家,而夫妻倆最後只剩彼此,唯有好好珍惜老伴,無忘初衷,才可以走過高山低谷,相敬如賓走到老!

分類
學校文章

孩子是個打人小惡霸? 

孩子是個打人小惡霸?




撰文:資深註冊社工李淑輝姑娘


無論是爭玩具、遊戲中輸掉和排隊爭先恐後……每當遇上不如意,常見孩子會用推撞打人的方式去處理問題,這亦是父母常感頭痛的事 ─ 為甚麼孩子是個打人小惡霸呢?



  1. 情緒和行為混為一談?


「你不可以嬲就發脾氣打人!」孩子因為出現情緒 -「嬲」,所以出現發洩行為 -「打人」。然而,父母可以禁止孩子的打人行為,但不能禁止他有「嬲」的情緒,孩子更不會因父母禁制「嬲」,而把情緒即時緩和過來。父母要教導孩子情緒和行為須分開處理 -「我明白弟弟拿走你的玩具,所以你很嬲,但你不可打人!」



  1. A餐無益不要吃!


「你不可打弟弟,總之不可打弟弟啦。」父母只叫孩子不要吃A餐,因為吃了會痴肥無益,但又沒有給他B、C、D餐的選擇,如弟弟再次取走他的玩具,十居其九,他仍會繼續吃A餐。父母聲嘶力歇地叫孩子不可打弟弟(A餐),跟著應該提供選擇 - 「不可打人,如果弟弟取走你的玩具,你可以告訴他:『玩具是我的,我玩完才給你』(B餐),亦可以請媽媽評理(C餐),或者讓給弟弟先玩 (D餐)……」


  1. 孩子絕對會接受挑戰!


「你試下再打弟弟,信不信我以後不要你?」父母意圖用恐嚇方式來鎮壓孩子打人行為,許多時候會適得其反,因為現代的孩子絕對會接受挑戰的!孩子會記恨父母和弟弟,會伺機出拳,再次攻擊弟弟。父母說過如他再犯會不要他,不論會否言出必行,親子關係已陷於僵局。其實,父母只是一心希望孩子做出好行為,應該直截了當地說出要求:「請你停手!」


  1. 孩子打我,不痛,我能忍受?


無論孩子如何生氣或不滿,當他做出傷人、傷己和破壞性行為,父母必須即時制止。假若平日孩子慣性不開心的時候,就打人洩憤,由於力度不大,大人又能承受痛楚,所以不被阻止,孩子便會誤以為攻擊他人是沒有問題的。父母有責任即時制止及清楚表明,孩子的打人行動是不被接納的。


其實,孩子不是天生的小惡霸,他在成長過程中,身邊的人在陪伴他的同時,又悉心教導他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孩子才能發展成熟,獨立成材。


分類
學校文章

聰明學習靠運動

聰明學習靠運動


撰文︰遊戲治療師馮祉禧


筆者剛參與了台灣教師專業進修交流活動,見識到台灣的教育著重以運動培養孩子成長,讓我得到新的啓發,希望與各位父母分享。其中一所作交流的學校稱得上是體育學院小學版「虎林小學」。一踏進學校,同學便以政府推廣的健身操歡迎我們。他們一起跟着拍子舉手投足,做出各式各樣的熱身動作。讓人感到他們就像老虎仔一樣的精神活潑,而我像真的進入了充滿老虎仔的森林一般。


運動能強化孩子學習能力


虎林小學的劉校長説學校是政府重點學校,專注同學的體育發展,並相信透過運動能強化他們的學習能力。他們以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 John J. Ratey, MD 的硏究為基礎,提倡零時運動計劃。此計劃提倡學生於所有時間都在運動,即零時 (Anytime)。每當小休時,學生便會跑到操場的任何一處做運動,他們有的玩躲避球、有的在攀鋼架、更有的打羽毛球。所有學生都享受每個運動的時刻。

 


運動的好處  強化大腦機能


眾所周知,運動有強身健體的功效,而在 Ratey 的研究之中,他指出更多有關運動對大腦的好處。他形容大腦是訊息處理中心,透過不同的傳遞者(化學物質)於不同路徑傳達訊息。在運動時,大腦能有效地生產更多傳遞者和強化路徑,使訊息傳得更快更準。


將理論應用於學習上,學生以運動強化大腦機能,再提升他們的學習成效。研究證實運動能提高學生專注力和記憶力,而這都是成功學習的必備條件。此外,運動能使大腦製造 Dopamine(令人有快樂感的化學物質),令學生能愉快地學習,成績自然會更加優秀。


如何讓孩子愛上運動?


為了讓孩子享受運動的時間和好處,家長必需讓孩子愛上運動,以下有三項建議:


1. 零時運動


多讓孩子有運動的機會,如提供合宜的時間,工具和場地,同時家長要留意環境的安全。


2. 健康運動


多教導孩子因愛健康而做運動,多提及運動對健康的好處。


3. 一起運動


多與孩子一起運動,享受運動的時刻,享受親子的美好時光。

分類
學校文章

「一個追、一個走」 的親子關係

「一個追、一個走」親子關係


撰文:家庭動力創辦人及行政總監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兒童遊戲治療師吳綺琴


很多家長都這樣投訴,説子女愈大愈不願意跟父母説話,感情變得疏離冷漠。父母開始不知道子女的腦袋裡想甚麼,他們的學校生活是怎樣的,朋友是怎樣的。就眼睛所見,都是打機、看電視、上網、Whatsapp、WeChat和Instagram!父母不期然產生一種無形的不安,因為與所愛的子女好像脫了軌,沒有連繫一樣!父母愈不安,愈想把子女拉回身邊。但所用的方式,往往是查問、規管、批評和責備,對孩子的行為既不理解也不信任。父母的「著緊」及「關心」,在孩子的角度,只感到父母操控及無理!結果父母愈想拉近子女,子女愈想逃避父母!這種追逐令親子關係變得緊張而難堪,實在十分可惜!


無論對社會的演進及下一代的培育,父母的角色都最為重要。父母的責任是多重的:關愛、供養、教導和示範等等。最能令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連繫起來,產生正面的互動,就是父母傳遞愛與關懷的方式,能令子女真正感受得到。有時父母會驚訝地問:「我這樣還不算是關心嗎?他怎可能感受不到呢?」其實每個孩子的需要可能不同,他們渴望得到關心的模式也可能不一樣。若父母不是用孩子的角度出發,只一廂情願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及用自己習慣的方法去關心,就算父母圍著孩子「氹氹轉」,都一樣可能產生以上的的結果:一個追、一個走!



要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愛及關懷,關鍵在於父母的著眼點是在孩子本身,抑或只是在孩子的表現。父母的關懷若是在孩子身上,孩子一定會感受得到,他們亦會以正面的方式來回應。若父母關心的只是孩子的表現,孩子遲早會與父母疏離,甚至把他們拒之於門外。


若我們對比以下這些父母對孩子的説話,就可知道「關心孩子」與「關心孩子表現」的分別:


當父母放工回家問孩子:

A「你今天返學開心嗎?」

B「今天的功課你做好了嗎?」


孩子測驗拿了65分,父母說:

A「你拿了這個分數是否很失望呢?也許你會感到不開心,你可與我分享你的心情啊!」

B 「你平日又懶又不專心,這樣可以拿到好成績嗎?你若不再更努力,下次還會不及格添,甚至有機會留級!」


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中,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實不容易!與子女建立正面的互動及連繫,才能在孩子成長的路途上,不斷給予鼓勵及支持。如果稍一不慎,選擇了錯誤的表達方式,縱然父母心裡有很多愛,子女也未必接受!


分類
學校文章 教育局資訊

妙用故事書 (高智力自閉症幼兒篇)

妙用故事書(高智力自閉症幼兒篇)


撰文: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團隊


自閉症幼兒的智能及言語能力達 5 至 6 歲,又應看甚麼書呢?家長與孩子閱讀時又有甚麼技巧呢?


高智能的自閉症幼兒應該能明白簡單德育故事,家長可參照「社交故事」形式讓自閉症孩子有效理解內容。當孩子對故事內容熟悉了,家長可把主角換成其他真實人物,或是換成孩子自己,好讓孩子慢慢把自己代入德育故事的情景中。故事角色可以變,那麼故事情節也可以有少許改變:例如「婆婆家」可改作「姨姨家」,讓孩子靈活運用所學到的。當然,角色及情節的改變,需要在兒童未發展出對故事細節的頑固之前。至於常用抽象比喻的寓言、童話和神話故事,需待自閉症兒童有能力把知識廣泛化時才可以使用。


在認知方面,當孩子理解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時,家長可在故事中強調情緒字眼,例如「見到狗,美美很害怕。」當兒童適合學習先後概念時,可強調時間的描述,例如「美美做錯事,之後,說對不起。」因應孩子程度,家長可善用故事書的每一頁,加插或用語氣強調適用的字眼。



在親子交流方面,能力較高的自閉症兒童,可與家長輪流一人一句地講故事,此方法既可訓練孩子接續故事和專心聽別人說話的能力之外,又可讓孩子在參與過程中,加深對故事的印象。家長靈活運用故事書,能夠滿足孩子發展需要和促進親子交流。自閉症孩子常常缺乏假想能力,隨書附送角色娃娃的故事書便大派用場:起初只說故事,後來加入娃娃,然後再逐步減少使用故事書,最後只以娃娃來講故事,並使用「你一句、我一句」的方法,帶孩子走出故事書,慢慢進入假想遊戲的世界。

 

在社交認知方面,使用漫畫的家長,可用塗改液把人物的「對話泡泡」塗白,然後與孩子一起創作新對話。起初可先塗改某些字詞,當雙方熟習方法後,便可塗改更多部分,直至所有對話都是自創的。勇於嘗試的家長,更可試為孩子度身製作故事書及設計不同的講故事方法,吸引孩子學習所需的社交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