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型的父母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遇上火爆型的父母,孩子很容易會變得畏縮、寡言,沒有自信;但亦有孩子會學了父母用惡型惡相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當然這兩種模式都不利於孩子的性格發展!父母能改善火爆的性格嗎? 性格傾向、生活壓力 人的性情實在有先天的部分叫我們不能忽視。與孩子的不同特質一樣,有些父母的脾性就是較敏感,反應又急又快,而適應能力不太高。這類型的父母在進入了生兒育女的階段時, 往往亦是在事業發展上衝刺的時間。因為他們的適應能力不高,他們很容易因環境的變化、工作的需求,為自己在事業上的升遷,在適應上產生很多焦慮,要花很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應付。 在家裡,孩子的種種不同性情、各樣成長的需要,本身就給了父母很多挑戰。所以,性子急而適應能力不高的父母,很容易按捺不住,便發大火以宣洩不安的情緒,及嘗試以此控制局面,令環境回復原狀,減低自己的焦慮。 原生家庭的創傷 有些父母本身的性情並不急躁,但若在他們的成長中經歷很多被忽略、辱罵,令自尊及人格受貶損,這些父母很容易將孩子不聽話,扭計,發脾氣等行為,視為對自己的否定,觸及自己在成長中的創傷,而變得情緒不穩,動輒大發脾氣。父母往往分不清楚此刻的火,原來有很大部分是來自過往的傷害而產生的過敏狀態,只將發火的因由歸咎於孩子的行為,以致對孩子產生不合比例的情緒反應,及過度懲罰孩子。 與配偶不和 性情急躁的父母,在夫婦的衝突中較難冷靜下來處理矛盾及差異,令夫婦關係緊張,家庭氣氛不和。有時他們用一些快速卻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暫緩了衝突後,將問題棄之一角,不了了之。當夫婦間的怨憤日積月累,無法釋懷,在孩子犯錯時,父母會將種種負面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傷害孩子的説話衝口而出,造成更複雜的家庭問題。 父母需要自我觀察 若父母承認自己的火爆脾氣正在摧毀著家庭的和諧及阻礙著孩子的性格發展,那麼父母要做的不是其他,而是要將注意力聚焦到自己身上,仔細地觀察自己在情緒、思想和行為上的過程及變化,就好像拿自己的眼睛出來看著自己一樣。他們要問自己這些問題:「究竟我在想些什麼?」「我為何如此說話,如此反應?」「這件事觸動了我什麼神經?」「我生氣是因為現在發生的事嗎?或還有其他原因?」「我在借題發揮、宣洩情緒嗎?」
家長教育、肯學敢做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博士
在家長教育的路途上,筆者最愛聆聽家長們分享管教子女的心得和反思,彼此交流和鼓勵,是最立體的家長教育內容。世界上沒有要求家長必須考試合格才可生兒育女的地方,大家都是邊做邊學,後知後覺,慢慢地成為了「有年資」的家長,兒女對你有期待,社會對你有要求,家長自覺也不能躲懶,紛紛學習子女管教的理論和技巧。
記得有一位爸爸分享如何處理讀中二的兒子要求買球鞋的訴求。他對兒子說會給他四百元,兒子當然覺得不夠用,但這位爸爸告訴兒子四百元是可以買到一對球鞋的,如果覺得不夠,那就自己想辦法好了。最後,兒子買到心儀的球鞋,但代價是省下早午餐錢買回來的;他說兒子買到新球鞋雖感開心,但同時也經歷了挨餓的日子,以後也會想清楚才會買東西。這位爸爸表示心裡當然會感「肉赤」,但想到要兒子明白追求物質要量力而為的道理時,也要狠下心腸,讓兒子好好體會。
又在一次主講如何培養幼兒子女的自理能力的講座中,有一位K3學生的媽媽分享兒子總是依賴她收拾功課。久而久之,兒子對她的依賴越來越多,在痛定思痛後,媽媽嘗試應用從家長講座學回來的,她告訴兒子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媽媽不再為他收拾書包,也有心理準備兒子因此被老師指責欠交功課。事情如預期中發展,兒子為了不再被老師責備,唯有親力親為,每天自行收拾書包;雖然兒子暫時未必明白自理責任的重要性,但他已開始著緊自己的事情,不再依賴媽媽的「幫忙」,而這位媽媽也不再為兒子做出無建設性的幫忙和照顧。
畢竟,課堂學習是愉快的,但實戰應用卻是招招入肉的,當中苦樂參半,在應用子女管教技巧的同時,也是挑戰著家長的個人價值觀和人生經驗,家長也要有平衡心態和自我反思的覺醒,這正正也是家長教育的目的。
如何培育富安全感的孩子?
撰文:美國遊戲治療協會註冊遊戲治療師(督導)註冊社工陳子慧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安全感謹次於生存需要之後,是人類第二個基本需要。兒童如安全感不足便會出現很多行為問題。因沒有足夠支持放心去探索世界,亦沒有足夠信心相信有人可以提供安全的保護,於是便以不同問題行為發出誤導訊號以表達情緒需要。很多時家長以為孩子有行為問題便更加嚴厲地管理行為,但往往適得其反,令孩子的情緒需要更不被滿足。
多年的研究均發現安全感建基於與照顧者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調整情緒的能力較高,會自己解決問題,有較高的自尊心及同理心,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及能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但如何可以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卻是很多父母的困難。
瞭解孩子的需要
孩子有時需要自己探索世界,運用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有時卻需要父母的幫忙去調整情緒。父母要知道何時放手,何時伸出雙手提供擁抱與支援需要仔細地觀察孩子的需要。年幼孩子於公園玩耍時會走得很遠,想要自己探索世界,較年長的會在父母監管功課時表現不悅,都是需要父母放手支援探索的需要。但當孩子跌倒痛哭又或者是因不懂做功課而困擾流淚時,便需要父母協助調整情緒的時候。
與孩子同在
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通常會嘗試儘快想辦法處理。但與孩子同在卻是孩子最需要的,而且最能夠有效協助孩子建立調節情緒能力。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只需要陪伴孩子,接納及同理孩子的情緒,講出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覺父母的接納與明白是安全依附關係的基礎。
作個堅定掌控的父母
父母會以為明白孩子的感受便失去掌權能力,但正正相反的是,父母其實需要在明白孩子的情緒感受同時掌控限制才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如要離開公園時孩子因不捨而發脾氣,父母可以明白孩子感受,同時也要堅定離開。或者孩子因感到功課困難經常拖延做功課的時間,父母可以明白孩子的困難但同時需要執行拖延做功課的後果。所以,溫柔而堅定的父母才能讓孩子感到安全。
瞭解自己的成長如何影響自己當父母
我們從父母學習如何當父母,也同時背負著童年的包袱。當我們於與孩子相處上出現困難時,或多或少都與我們自己的成長有關。有些父母自己成長時父母因忙於工作而沒有時間陪伴,當自己成為父母時便會付出更多時間給自己的孩子,但當時間付出了卻要面對孩子仍然有很多情緒而自己卻沒有情緒被滿足及瞭解的經驗時,面對孩子的情緒時便可能受自己的情緒影響而未能滿足孩子的需要。所以,父母先瞭解自己的成長如何影響自己,然後才可於與孩子相處時重新調節自己,細心觀察及回應孩子的需要。
玩耍與玩具
羅乃萱:玩耍與玩具
孩子,記憶中你的童年,是很少跟我要求買玩具的。不知這是否跟童年那趟,我帶著你離家出走到「歡樂天地」有關。
你還記得那趟,跟你站在那一隻只毛公仔的面前。編造了不少故事,說凝凝要帶它們回家,他們哭著說「不想離開自己的家」。結果,你信以為真心軟化了,不再向我哀求買毛公仔了。但也讓我們知道,毛公仔是你的至愛,所以每逢我倆到外地公幹,就會買一隻回來給妳留念。你還記得Dutches那頭啡色可愛的小馬嗎?
只是除了毛公仔,有關玩具的記憶都很模糊。只記得吃過飯後跟你一同繞著餐桌玩唱游,發燒初愈時玩的擲紙球,還有跟你到海灘堆沙堡,到岩石旁抓螃蟹等等,都不是一些花錢的玩意。
我還記得當時定了一個規矩:就是家中沒有電腦遊戲。你曾多次哀求,說為何不買一副X天堂回家一起玩,我的回應是:「一星期一次到表哥家玩就夠了!」不知道這樣的「堅持」,會否讓你感覺難受。希望你明白老媽的苦心,就是不想你的心思意念被電玩擄去。見到你最近跟老公在家買了一副電玩回來,玩得不亦樂乎。你終於找到一個陪你玩的人了,是嗎?
最近跟爸爸逛了一陣玩具城,看到琳琅滿目的玩具,大人的,小孩的,BB玩的都有。但我們仍然深信,即使玩具多好玩,都不能取代父母跟孩子玩耍的時間。畢竟,玩具不是用來「打發」孩子時間,而是用來締造親子快樂時光的工具啊!
何凝:玩具
小時候跟你們逛街時,總會在玩具店門口看到小朋友哭著大叫,嚷著要買玩具。可是,這種情況很少發生在我身上,除了因為我對每個玩具有著深厚的感情,也因著有你們陪我玩,讓每天即使看著一樣的玩具,都會有新的玩法。家裡的毛公仔,除了會上演舞臺劇,還會和「台下觀眾」(也就是我)有互動,還會一起逛街,和街上或店裡的「朋友」聊天。
唯一一個我很想要卻沒得到的玩具,就是電子遊戲。每逢週末到表哥家,他總會和我一起玩不同的遊戲,有籃球的,有戰國時代的,有賽車的,讓我想擁有一台,那我就可以在家裡玩了。可是,妳總會說:「來跟表哥玩就好啦,我們不需要擁有的。」說真的,那時的我是多麼希望有一天,當你下班的時候,會帶著一盒X天堂回家,可是那沒有發生。
到現在長大了,跟老公終於買了一台回家。剛開始的時候,我是很期待的,想著回家就可以玩了。可是,有幾次當我一個人在家時,電玩打了十分鐘,就會做別的事。那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我喜歡玩,不是因著遊戲,而是有人陪著玩。所以,重要的不是玩具,而是家人朋友的互動。
現今世代的孩子,好像都只會玩手機程式中的遊戲,玩具漸漸失去了它的地位。不論是餐廳,還是地鐵上,少了孩子的笑聲,多了大大小小的「低頭族」,各人拿著自己的手機,大的在看新聞,小的在打電動。手機遊戲大多是個人遊戲,只是和早編寫好的程式在「互動」罷了,少了一份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若可以,不防放下手機,拿出一隻布偶或機械人,帶孩子回到那充滿幻想、童真的世界!
撰文:註冊公共衛生營養學家(英國)營養師吳珮瑜
相信很多父母都曾遇到小朋友排便困難的問題。當此問題出現時,父母通常會增加小朋友飲食中的纖維量,而效果就因人而異,當中要留意甚麼呢?
何謂適量纖維?
很多人都知道,多吃含高纖維素的食物如全穀類、堅果、豆類、水果(如西梅、無花果、奇異果、香蕉、蘋果、梨等)及瓜菜(如茄子、燈籠椒、金針菜、莧菜、西蘭花、椰菜、芥菜、菠菜、芥蘭、雪耳、菇類等)都可刺激腸道蠕動。原來纖維素吸收水分後,會像海綿般變軟發大,刺激便意。足夠的纖維素亦有助促進腸道益菌的生長,可改善便秘。值得注意的是,要增加飲食中的纖維含量,要循序漸進,每隔數天慢慢增加,否則身體未能適應,反而會令大便更乾硬。
兒童每天所需的膳食纖維量,是他的年齡加 5 克。例如:一位 4 歲的兒童,每天膳食纖維攝取量為 4+5=9 克左右。要攝取足夠的纖維素,2 至 5 歲的小朋友每天需要最少 1.5 份蔬菜類(1 份 = 1/2 碗熟菜)及最少 1 份水果類 (1 份 = 1 個中型水果,如橙或蘋果)。
水分真的足夠嗎?
經常有父母聲稱,小朋友已經喝很多水,但排便情況仍不理想。細問下,發現原來一天只喝 500 至 600 毫升左右,水分實在不足夠。家長要知道,纖維素與水分是合作伙伴,要有足夠水分讓纖維素吸收,才可漲大變軟,刺激腸道蠕動。若只有足夠纖維素而水分不足,反而會使大便乾硬,更難排便。其實2至5 歲的小朋友每天需要 4 至 5 杯流質飲料,即約 1000 至 1250 毫升,而當中最好至少一半以上是清水。若天氣炎熱或乾燥、出汗多、運動量多、飲食中纖維量增加等則需要飲用更多水分。
此外,每天適量運動亦有助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而養成定時如厠的習慣亦有助可改善便秘。
食物纖維含量表(資料來源:衛生署)
食物 | 膳食纖維含量 (克) |
五 穀 類 | |
白 飯 1 碗 | 0.8 |
糙 米 飯 1 碗 | 4.5 |
全 麥 麵 包 1 片 | 3.4 |
燕 麥 片 (乾) 1/3 碗 | 2.7 |
水 果 / 果 乾 類 | |
蘋 果 , 連 皮 , 1 個 ( 中 型 ) | 4.4 |
橙 1 個 ( 中 型 ) | 3.1 |
香 蕉 ( 1隻 ) | 3.1 |
西 梅 乾 , 去 核,3 粒 | 2.0 |
提 子 乾 , 去 籽 , 小 盒 | 1.5 |
杏 脯 乾 , 去 核 , 5個 | 2.6 |
蔬 菜 類 | |
西 蘭 花 , 熟 , 1/2 碗 | 2.6 |
芥 蘭 , 熟 , 1/2 碗 | 1.3 |
生 菜 , 生 , 1 碗 | 0.9 |
番 茄 , 生,1 個 ( 中 型 ) | 1.5 |
粟 米 粒 , 熟 , 1/2 碗 | 2.0 |
青 豆 , 熟 , 1/2 碗 | 4.4 |
番 薯 , 熟 , 去 皮 1 個 ( 中 型 ) | 3.8 |
乾 豆 類 | |
眉 豆 , 熟 , 1/2 碗 | 5.6 |
黃 豆 , 熟 , 1/2 碗 | 5.2 |
紅 豆 , 熟, 1/2 碗 | 8.4 |
綠 豆 , 熟 , 1/2 碗 | 7.7 |
1 碗 = 240 毫 升
註:每人的健康情況都有不同,各位宜向營養師查詢有關個別的飲食計劃及注意事項。
撰文:資深升學專家、輔導教師協會榮譽顧問趙榮德先生
如果你問我,在數十年教學過程中,最令我難忘的是哪些片段,我會毫不猶豫的答是使人開竅的故事。為甚麼開竅的片段這樣吸引我呢?因為開竅是一種「高層次教育」,而筆者深愛教育,所以開竅的片段特別難忘。
下面是筆者使一位「怪獸家長」開竅的故事。為甚麼那家長變成怪獸呢?因為他「出盡法寶」令兒子得獎!而筆者只用 5 分鐘便把他「點醒」了!
那位「怪獸家長」是位專業人士,他對兒子要求甚高,年年都要兒子在學校取得全能獎 Best All round Student)。他的兒子在筆者任教的學校,已連續 2 年奪取該一級別的全能獎了,第 3 年他和兒子繼續努力,希望做個「帽子」戲法,連中 3 年!
學生和父親一早知道學校重視哪些項目,於是他就在那些重點項目全力出擊,怎料那年突生變故,學校把某些科目的分數分量加重,就這樣一改,那位學生變成只能屈居第二。學生和父親知道得不到第一後大怒,做爸爸的毫不客氣撥電話「聲討」修士校長。仁慈的修士校長連續被該家長「煩」了兩天,終於將「球」傳給筆者,他對我說:「彼得,這位家長每天和我傾談了半小時的電話,一定要我把他兒子升上第一,使我完全不能處理其他學校的工作。你快來幫忙,我把家長的電話號碼給你。」
婉轉相勸 明白要及早面對失敗
筆者在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立即致電給這位家長。筆者明白這位家長非常愛錫兒子的,因此一開始時筆者便這樣說:「T先生,我知道你很疼愛你的兒子,你的兒子在學業和課外活動方面亦做得非常好。」
那位家長和應:「沒錯!」
「你的兒子在中一、中二已經先後兩次取得全能獎,你想他在今年中三也取得這個獎,亦是人之常情,但……」在這裡,筆者停了停。「一個人不能永遠只有成功,沒有失敗的。既然早晚亦要面對失敗,T先生,你希望你的兒子早些面對失敗,還是晚一點才面對呢?」
那位家長亦是個「話頭醒尾」之人,立即說:「你是想我不再追究嗎?」
「不是,我只想你為兒子著想,讓他早些接受小型失敗。將來面對大型的失敗時,自然會懂得面對!」
家長想了想,應道:「我明白趙老師的意思,我不再追究,多謝你的解釋!」
筆者怎樣使該位家長開竅呢?答案是:我使他破除執著。他有甚麼執著?他執著於一個牢不可破的信念 ─ 一個好的家長,必須盡一己所能幫兒子成功。筆者從他的角度,欣賞他的努力,但同時婉轉地告訴他,幫助兒子早些接受失敗,也可以是一個好家長。他是一位聰明人,聽到筆者的弦外之音,如不讓兒子早些接受挫折,遲些可能傷得更慘,因此,他頓然開竅,接受筆者的忠告。
撰文:Steps Education 課程發展總監梁嘉敏小姐
許多家長都會問全人教育是甚麼?如果從中國人幾千年源遠流長的智慧來說,便是培育孩子的「德、智、體、群、美」;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說便是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從教育的角度來說,便是除了知識上的追求外,我們也得培養孩子的價值觀、態度、對藝術和文化的修為、待人處事、解決困難和思考能力等。再簡單一點,從凡夫俗子的角度來說,全人教育便是讓小朋友「瓣瓣掂」,成績好、朋友多、思想正面,音樂運動美術樣樣皆能,您想子女得到全人發展嗎?
多元智能分七類 先天後天培育各佔半
今天先介紹坊間常說的多元智能,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全人教育。「多元智能」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卡納德教授於 1983 年所提出,他發現智能至少可分為七種,分別是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及個人內省智能。
談到「智能」,家長會聯想到天才或者是天賦的才能。究竟智能是天生的,還是經後天培育呢?其實一個人的智能,天生佔一部分,後天也佔一部分,每個孩子天生的智能都有一個範圍,譬如說IQ100-120,哪麼無論您做甚麼,給他多少刺激,他的IQ都不可能高於120,他怎麼也不可能如愛因斯坦般聰明。哪麼,我們還需要培養孩子的多元智能嗎?當然要吧!因為孩子的IQ停留在100,還是發揮到120,便要靠後天的栽培了!
每項智能同樣重要
那該怎樣培育呢?做練習?上課?出外見識?做運動聽音樂?其實各種不同的智能都有不同的栽培方法。學者之所以提出多元智能,是要提醒大家,當父母都想孩子成績好,對孩子的學科,例如中英數加以栽培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其他的智能對孩子同樣重要,尤其是人際溝通技能及個人內省智能。要是缺乏其中一項,孩子又怎樣在社會上生存呢?因此當我們為孩子挑選課程時,千萬別只選學科班、語言班或認字班,我們應該停一停、想一想,除了成績以外,孩子在哪個範疇還有不足的地方?孩子與人的溝通能力怎樣?分析能力怎樣?個人內省能力怎樣?如果孩子的溝通能力不好,家長是否應該挑選一些讓孩子與人有足夠空間溝通的課程如戲劇班,讓他多一點表達自己呢?
記得筆者今天所講「多元智能」背後的意義,停一停、想一想,孩子學術以外其他方面的發展吧!
撰文: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心理諮詢師程衛強先生
筆者從事幼兒教育的工作已有一段時間,發現坊間不少機構和父母的價值觀已經扭曲,受苦的卻是下一代。同時,筆者亦明白父母所承受的壓力,因為坊間的競爭也許太大了。
筆者的教育理念,是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小兒的興趣班絕對不少,也有參與公開的比賽,但全都是他自發參加的。我沒有強迫他學習,我做的只是讓他多接觸不同的事物,從「玩」的角度去讓他感興趣。當然,不是每一件讓他接觸的事,他都會有興趣,但也不要緊,世上好玩的事頗多呢!
以學琴為例,有一次他走到家中附近一間琴行裡面試玩,從此就愛上了彈鋼琴,然後嚷著要學。可是筆者沒有立即讓他學,而是讓他有更多的接觸機會,讓他肯定了再學。雖然他已經學了超過一年,但連一級也沒有考。因為筆者認為他的興趣不至於能應付考試的壓力,亦不想令他對音樂失去興趣。
以普通話朗誦比賽為例,在小兒唸K1時,老師挑選同學參加比賽,他回家後表示雖然也想參加,但老師沒有選中他。媽媽對他說:「如果你想參加,你要自己告訴老師呀!」K2時情況一樣,他回家後也有告訴我們,我們的回答也是一致的。到了K3時,老師又再挑選同學出賽,也是沒他的份兒(老師一般都不選父母都說廣東話的同學)。可是,這次他舉手了,還大大聲的說:「老師,我都會說普通話呢!」於是老師要他在班上說幾句,便成功入圍了。自此,他樂於參加比賽,拿到了獎牌他固然會高興,但當然也會有失敗的時候,我們就會和他檢討,讓他有面對失敗的心態。筆者想,就是這份成功感,讓我們的下一代自發地去參與、嘗試。
又以打乒乓球為例,因為家人的一次教會旅行中,孩子在營地跟爺爺玩過乒乓球,於是又嚷著要學。當然,筆者也沒有一口答應,只買了一雙乒乓球拍跟他在公園「切磋」一番。到真正讓他學習時,他很用功,學了幾個月,終於可以跟教練搓近2 板,成績算是不俗吧?
學習發自興趣 提升自信
所有的學習都發自興趣,不是更好嗎?這是筆者的理念。
筆者明白幼稚園要面試,但「訓練」方式卻大相徑庭。筆者也有舉辦面試班和適應班,而且成功入讀名校的學生也不少(近76 %受訪學生能考入全港首50名幼稚園或重點學校/國際學校),但用的卻是活動及遊戲,令孩子開心之餘,也能提升他們的自信。
我們都愛下一代,家長忍心將他鍛練成為考試機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