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誰的?孩子品德培育須透過家校合作才成功




撰文:張偉菁校長


眼前有這樣兩組鏡頭:


鏡頭一:

在熱鬧的街頭,正隨父母一起閒逛的小男孩,發現腳下有一個廢棄的汽水罐,他走過去撿起汽水罐,準備扔到不遠處的垃圾箱。不過,媽媽發現了後,要求孩子將手中的汽水罐扔掉,但孩子不從。接著,爸爸也走了過來,訓斥道:「笨蛋,怎可以撿起這麼髒的東西,你又不是清道夫!」小男孩卻說:「老師說過了,要愛護環境,不能亂丟垃圾!」媽媽說:「這又不是你扔的,管它呢!」小男孩看起來很困惑,卻又不得不把撿在手中的垃圾扔回地上。


鏡頭二:

在熙熙攘攘的火車站月台,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一個大約5、6歲的男孩。孩子在喝完果汁之後,隨手就把空盒丟在椅子底下。媽媽趕緊拾起空盒,交到兒子手裡,對兒子說:「乖孩子,把空盒丟到前面的垃圾箱裡去。」一會兒後,這對母子又親切地擁抱在一起,媽媽輕聲地對兒子說:「要愛護環境,不可亂丟垃圾啊!」


鏡頭一裡的男孩是否很可憐呢?他一定被父母和老師不同的教育方法搞糊塗了。


學校教育,除了教授孩子們課本知識之外,也著重德育的傳授。愛護環境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當學校和老師在全力培養孩子這種公德意識時,如果父母能夠與學校配合,鼓勵孩子跟從老師的教導,自己又作孩子的榜樣,孩子才能獲得正面的教育,而非在校學的是一套,實際生活又要面對另一套標準。


家校合作 培養孩子品德

學校對學生有很多要求,例如守時、守規、守秩序、服務、清潔衛生等等,都是德育訓練,希望孩子自小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對社會有責任和義務,而不單是獲取利益。試想想,假如鏡頭一的男孩在聽了父母的理論之後,即使以後在家裡發現垃圾,也會抱著「既然不是我扔的,我就沒有必要去撿」的心態,父母會有何感想呢?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自覺愛護家裡的衛生環境,能懂得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可是,又可曾想過:如果你從未教育過孩子要尊重清潔人員的勞動果實,又從未在孩子面前身體力行地愛護過社會大環境,孩子又怎會懂得去愛護家裡的小環境呢?



有調查發現,近八成的學童在長輩或家傭幫忙時,甚少向他們說「謝謝」,更有部分孩子認為家傭的工作是要照顧自己,所以不需要對其特別有禮。而會向父母說「早安、晚安」或「大家吃飯」的學童均不多。


為甚麼小朋友會不懂得禮貌呢?因為家長自身也不會向他人或家傭說「謝謝」,亦有家長經常或間中駁斥及責罵長輩,或打斷別人講話。除了乘搭交通工具會「霸位」外,也有家長會在公眾場所打尖或不排隊。父母師長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我們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父母必須時刻警惕個人行為,也應盡量即時指正子女的無禮態度,但緊記語氣及用字得當。每日也應抽時間指導子女反思個人錯誤,令他們對事件更為深刻。孩子的品德培育,須透過家校合作才可成功,家長在其中擔當了比師長更重要的角色。